您的位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 >> 新闻 >> 青媒声音

听听新文艺群体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0-10-16 15:17 来源: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光明日报》特刊  新文艺群体,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

    六年来,新文艺群体的队伍和影响力日益壮大,比如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已达1900多万人,创作作品累计达2500多万部,为超过4.55亿用户提供着服务。同时,新文艺群体也面临着创作资金缺乏、职称评定难、维权成本高、总体收入低、生存压力大、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等现实困难。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举办6周年之际,光明日报推出特刊,再次将目光投向“活跃在新时代的新文艺群体”,回望他们的来路足迹,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反映他们的心声愿景,探讨更好地服务、联系、引导新文艺群体的路径与方式。

    其中,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个人理事杨娜(@兰芷芳兮)、徐静(@米琪小连杀),个人会员刘骁(@钢铁时代)的文章分别从华服文化、配音工作和漫画创作的角度讲述了各自群体的现状和心声。

    

     互联网圆了汉服的“破圈梦”

    (作者:杨娜,知名华服文化传播者,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

    小时候,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汉族没有传统民族服饰呢?时代进步了,我们就只穿西式时装了吗?可为什么其他民族服装就是传统的象征,作为礼仪服装保留至今呢?然而,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华服文化传播者杨娜 资料图片

    直到2006年的一天,我偶然在论坛里看到一篇关于“汉服”的帖子。汉服,全称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它就是我苦苦找寻了十余年的那件民族服饰,只是因为历史原因,它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了。后来我疯狂在网络上寻找有关汉服的内容,想知道这件衣裳的背后承载了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发地在为这件衣裳的推广而付出努力。那时的我虽然不明白,但却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也要加入他们,因为这是我失散多年的汉家衣裳。

    大学毕业后,我出国留学,和在英国的汉服爱好者一起成立了“英伦汉风”汉服社,为海外汉服复兴助力。回国后,我组建了北京第一家汉服社团,编写了第一部汉服复兴史,编写了第一部汉服复兴历程专著《汉服归来》,开设了第一门中学汉服选修课,完成了第一篇以汉服复兴为主题的博士论文……

    我终于明白了初识汉服时的困扰,正是因为汉服的实践活动与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悖论——汉服的制作和应用充满了建构主义色彩,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明相伴而生;但汉服的理论却几乎局限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桎梏里,甚至把“汉服研究”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画上等号,混淆了作为社会实体民族和作为政治实体国家之间的差别。这时我更加清楚了自己应该做什么,那就是完成理论的重构。历时4年,联合多位汉服复兴中的中流砥柱,我终于完成当代汉服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汉服通论》,这本书也即将于2020年年底前出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名字的开端,就是衣冠。十余年间,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草根”活动,汉服爱好者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汉服的“破圈梦”,也“穿”出了一条文化复兴之路。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于我而言,待到两鬓苍白、步履蹒跚时,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这一生为汉服复兴拼尽了全力”,这就足够了。

    

    新人生存压力大 靠配音吃饭变得更难

    (作者:小连杀,配音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

    我是小连杀,一名配音演员,从事配音工作11年。配音是声音艺术的创作,是文艺创作的一个细小分支,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动画,都离不开配音演员的幕后参与,但配音人才的培养,却一直是欠缺的。以动画行业为例,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编剧、导演、画师、后期制作,都可以在大部分高校找到对应的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却几乎找不到哪所大学有开设配音专业。而配音演员这个职业被大众所知晓,其实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

    从业11年,也无意中见证了国漫崛起的历程。刚入行的时候,国产动画绝大多数是做给学龄前儿童看的,配音的方式也会偏低幼和夸张,随着越来越多偏成人化的番剧出现,配音风格也势必要随之调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幸好还有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为了更快地适应新的配音风格,我开始学习和模仿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日漫,听他们对台词的处理、对节奏的把握、对情绪的控制,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练习和比较,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配音方式。

    2015年我参与了一部历史军事爱国题材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配音工作,为里面的主角兔子配音。这部动画用萌萌的画风和动物形象,来讲述中国近现代史,讲述“种花家”慢慢崛起的故事,又燃又催泪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国漫的发展不也正是如此……每一个从业者,都有一个国漫崛起的梦,正是这样的信念和坚持,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又艰难的探索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束微光。

    

    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海报 资料图片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的国漫不断涌现、国产动画电影一次次刷新票房,配音行业也被带动着有了更快的发展:大众开始知道配音演员这个职业,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把配音列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普通配音演员的片酬与十年前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变化,这使得靠配音吃饭变得比之前更难,新人的生存压力也更大。如今,我们看到了更多机会,也看到了更多挑战,身在其中,唯愿不忘初心,继续用声音助力国漫崛起,让更多像《一人之下》《镇魂街》这样的国风文化设定愈发深入人心,让“大圣”和“哪吒”这样的中国IP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超级英雄。

    

    漫画《镇魂街》海报 资料图片

    

    当不了军人,我就画军人

    (作者:刘骁,自由插画师、影视分镜师,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

    “钢铁时代”是我的网名,源自于著名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凭着钢铁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燃烧自己的青春,创作出了一部不朽的巨著。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每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钢铁般的战士。

    我是一名专职漫画插画师,主要创作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一次医疗事故导致我从小失聪,只能戴着助听器来维持正常交流。幼年时我常听当过兵的祖辈和父辈讲他们的战争故事,耳濡目染,我便对军事格外感兴趣,喜欢看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和影视剧,父亲从部队转业带回来的一本《兵器图例》已经被我出于临摹需要翻烂了。我热爱军旅生活的硬朗热血,也被军人的直率热情所吸引。一级听力障碍让我注定无缘军旅,但这并没有阻碍我心中的那份情怀,我将这种热爱全部倾注在画笔上。

    刘骁画的抗疫插画 资料图片

    看到这些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受到《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的鼓舞,我对创作爱国爱军题材作品的斗志更加坚定。我和很多军人成为朋友,给军队做宣传插图,在网上陆续发表的系列插图以及一些军旅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得到军迷圈子的认可。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和几位著名军旅题材作家、导演合作,为几部影视剧画分镜头。现在的我不仅是漫画师、插画师,同时也是影视分镜师。

    绘画是一门技艺,创作是一种情怀。我希望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爱国爱军的正能量,还有精神上的鼓舞。我带着最纯朴的感情去画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作为军人的后代,我虽然不能参军,但依然可以用画笔当武器去弘扬中国军魂,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中国人有我们自己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张超、余旭……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英雄,我的理想就是用画笔塑造出属于中国人的英雄。

    当我们感觉命运束缚了我们的脚步时,不如竭尽全力奋斗一把,用这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气神去改变命运。坚持理想、坚定信仰,用强大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注解无悔青春,实现卓越人生。

    

    “不仅要身入为民,而且更要心系人民,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中与广大人民群众时时相惜、事事相济、处处相融、心心相印。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人民、挚爱人民并通过体悟人民的意态和谛听人民的心音而将其写“真”、写“深”、写“活”、写“美”,从而以艺术的方式为改革时代的中国人民立丰碑、著青史、筑高台,同时也借重人民的力量而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民族的“芯”片与精神的标识,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冀、所要求的那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编辑:张欣悦】